佛乘宗目前有幾個道場

目前佛乘宗立案的道場有四個,走的路線各不相同,有的走氣功,有的走特異功能。我們「佛乘宗法界弘法協會」是以佛法為主,因為 緣道祖師在民國八十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成立「佛乘宗學會」時就講過:以禪功接引眾生只是方便,從現在開始,不能永遠把方便當究竟,所以此刻開始要以佛法為主。

文章標籤

法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佛乘宗是以什麼經為主

以《華嚴經》為主,《華嚴經》是佛所講的經典之中,最了義、最究竟、最圓滿的經典,其他的經典無法如此究竟、圓滿。

文章標籤

法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念大悲咒有何作用呢

一定要起「慈悲」才能相應,所以叫「大悲」,這是以  觀世音菩薩的精神為首。但大部分的人念了都不能相應,只是感應而已,感應有兩個原因:一則是累世的因緣與那一尊佛、菩薩有因緣,在這一生就可以感應;二則是在這一生開始起修,就要和祂的真正本心,是以什麼而證的本心來感應、相應。所以,修行只修到一點點皮毛是沒有用的,只能小用不能大用。

文章標籤

法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念咒或念佛菩薩的聖號有何作用

這要看哪一尊佛或菩薩。譬如念 觀世音菩薩的心咒,即六字大明咒「嗡嘛呢叭咪吽」,每一個音都代表慈悲,所以要起「慈悲」與它相應。如果是念  文殊菩薩的心咒,就要起「智慧」與之相應。每一個咒都有它的精神所在,要依其精神相應;如果不能相應的話,就白念了!咒語,是代表那位菩薩主修什麼而成就,就像 觀世音菩薩是主修慈悲而成就的;  文殊菩薩是主修智慧而成就的,每個咒代表不同的意義,所以那叫心咒。能證本心,是因為這個精神而證的。

文章標籤

法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念經時應注意什麼

念經和念佛、打坐、拜懺一樣,要專心念,其他不作二想。

文章標籤

法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佛所說稱為經為什麼惠能大師所說的六祖壇經也稱為經

《六祖壇經》稱為經,以因緣來講,因為 惠能大師對以後的眾生會有很大的幫助,其最大的意義在於它的內涵、它的德,和佛所講的一樣。不只是 六祖這個樣子,只要是證本心以上,證到初地菩薩階位的聖者,所講的每一句話,它都是經。經是廣義的,不要狹義的認為只有 釋迦牟尼佛講的才稱為經,歷劫累世以來,他方世界不曉得有多少位佛講過,像「易經」就有可能是哪一位菩薩所講的。

文章標籤

法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地藏菩薩本願經裡的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是何意

每個人第八識裡有無量因緣的種子在裡面,其中有做總統的種子,有做皇帝的種子,有做武則天的種子,有做乞丐的種子等。所謂遇緣則發,是說當你的身、語、意符合時,種子就發出來,就變成那樣一個因緣。譬如說,你的思想觀念、行為、語言符合武則天,有一天你就出現武則天這樣的因緣;假如你的條件符合一隻流浪狗,有一天你就出現流浪狗的因緣。所謂「心如工畫師,能畫諸世間」,心是講你的意識,「如是思維,如是顯現」。所以不要隨便動念頭,因為腦筋一動就種「因」,種因以後,接著就有「緣」來;緣就是條件,行為、語言就會跟著因走到某個程度,「果」就出來了。

文章標籤

法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覺林菩薩偈

這一段很重要,可惜一般人不重視!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裡為什麼擺《華嚴經》的內容?這就是思想觀念的提昇,先要有這樣的思想觀念,再來看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才不會走錯路。如果沒有先看「覺林菩薩偈」這一段,有些人會害怕,以為人死後好像都沒有任何希望了,就是下地獄而已!但看了這一段就可以知道「萬法唯心造」,一切都是你意識的表達、表徵。什麼叫意識的表徵?就是你的身、語、意做過那樣的事情,才會到那樣的地方去,但是這也要有一點慧根,才容易理解。這整個偈的重點,在講相的緣起,都是由於眾生意識的關係,所以要瞭解以後才知道怎樣去修正。意識能帶動我們的行為、語言,所以不要去做那些符合到地獄道的事情,死了以後就不會到地獄道去。「覺林菩薩偈」這一段很重要,可惜一般人不重視!

文章標籤

法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般若是每個人本自具足透過修行就有機會展現的嗎

對!般若是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,勉強叫做自然的覺知。它不需要老師的教導,不需要透過學習,只要透過修行能放下妄想、執著,無師智、自來智到時自然展現。包括現在的科學、未來的科學它都懂,像愛因斯坦所講的「時空統一」,現在科學還做不到,但是佛家早已做到,佛家的境界就是那樣的境界。

文章標籤

法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為什麼要背熟六大心法

因為靠六大心法都可以解脫,那是法的中心點,其中「十大一如」是整個法的重心,但它太深了,所以你們還沒有發覺它的妙義!真正對六大心法很熟的話,它會從「第八意識」反芻回來,因為六大心法本來就在你的自性中,只是要去和它「相應」而已!一相應全都從自性流露出來,包括《華嚴經》、《金剛經》等,全都出來。無論是參悟心法或思惟心法,都是為了和自性相應,平常誦經等也都是為了「引」它出來,因為它本來就存在。

文章標籤

法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Close

您尚未登入,將以訪客身份留言。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

請輸入暱稱 (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標題 (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內容 (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)

reload

請輸入左方認證碼:

看不懂,換張圖

請輸入驗證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