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諸法百問 (120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 

為什麼不一定要某一個人來傳?因為心清淨,「法」自然在你這裡,不需要人家來傳。諸佛菩薩有無量的分身,如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所說:「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為說法。」很多人怕沒有法,其實是怕你沒有心,而不是怕沒有法!一個真正的高手整天在家,不必外出,「法」自然就來找你,因為法是「無量的存在」,它不受任何時空的限制,它只和「因緣」相應,因緣就是你的那個心,「心」要和它相應。

文章標籤

法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無論任何宗教,包括世間法,信是最重要的。信百分之三十,最多只能做到百分之三十;信百分之五十,最多能做到百分之五十;唯有信到百分之百,才有辦法解脫、證道、成佛。《華嚴經》說:「信為道元功德母」,信是所有道的源頭。《大智度論》也說:「佛法大海,唯信能入。」《華嚴經》裡把「信」分成十個等級,這表示信的困難度。很多學員說百分之百的信,其實是沒有的,能百分之百信的人,就會有百分之百的付出。「信」不是獲得,很多人誤把信當作獲得,所以能真正得到的非常少。你信百分之三十,就要付出百分之三十,而不是獲得百分之三十,所以信是從付出下手。

文章標籤

法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若你前面皈依的這位老師,你很信他,信心夠,他修的是正法,可以幫助你解脫、證道、成佛,理論上你應該在那裡好好的修。若那位老師傳的不是正法,沒有辦法幫助你解脫、證道、成佛,那麼你就要依止一位正法的老師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所以,自己要去衡量、去判斷要在哪裡修學,問題在你還沒有能力作判斷,大多只能靠因緣,而因緣是你歷劫累世造來的。但是沒有說我皈依哪一位老師之後,就不能再皈依。

文章標籤

法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生命層次愈高,隔陰之迷愈淡,因為聖境界者種無量善因,結無量善緣,得無量善果。隔陰之迷屬現象的問題,所以惡因種得多,隔陰之迷就重,反之則小。菩薩也有隔陰之迷,視其因緣,所以清醒時間也有長、有短。以 岡波巴大師為例,他是菩薩再來,因緣際會時, 密勒日巴大師變化成三個乞丐引導其修行,隔陰之迷的障礙,就在那時慢慢消失了。

文章標籤

法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有可能。當你講老師是善知識或是大根器,這時你的潛意識裡就在推卸責任,只是自己覺察不出來而已。反正老師是大根器,我不是大根器,與我沒關係!所有的人都要認為自己是大根器,所謂大根器,肯下苦功的人就是大根器的人。整個歷史上所有修行有成就的人都是下苦功的人,沒有一個人是平白得來的。當年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四十九天多苦啊!別說四十九天,要你坐四十九分鐘,你都覺得苦! 世尊在菩提樹下,不成佛誓不起座,就是那個「決心」,下決心是最難的!眼看物質那麼豐富,你捨得嗎?才剛想下點苦功,不料到朋友家一看,人家已經買四十二吋的液晶電視了,我家還是老式的電視機,總是要讓我換了新的電視,再來用功吧!所以在末法時期更難!

文章標籤

法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會使你的意識作用特別昂揚的人、事、物等,就盡量不要去接觸。譬如會讓你感到特別高興或特別討厭的,因為那正好反其道而行,這就是為什麼要閉關,因為閉關可以有一段時間不接觸這些東西。但如果之前接觸過的,閉關時有可能一一倒帶出來;如果以前沒有接觸,影響就小;也有一些是歷劫累世所接觸的,並不是這一世的東西,但因為有「隔陰之迷」,所以影響比較小。最理想的情況是,雖然經過一些大風大浪,但是可以一一排除掉,不再意亂情迷,也不會用涉世未深來作藉口。

文章標籤

法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對,最深層意識的不動,也不能稱為不動,應該叫清淨;清淨也不對,真的無以名之,勉強叫清淨。般若定就是定在般若,它不只是心定,心定有很多的層次,般若定也有很多的層次,從初地菩薩到佛,至少有十二個層次。證本心以後就解脫了,這些所謂的層次也沒有什麼關係,因為證了本心早晚都要成佛的。

 

文章標籤

法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要離開第六識、第七識、第八識那才叫做參,你用「心意識」都不叫「參」,所以現在的參公案其實都不是參,那是在思考,用腦筋思考怎麼可能證?永遠不會證!腦筋思考只能思考到周邊的東西,那是屬於「相」的部分,而且很有限,無法縱觀全局,所以「用」自然就小。你看世間聰明才智再高的人,「能用」都是有限的,並沒有辦法真正徹底解決問題。

善性導師講述

文章標籤

法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透過語言文字出來的,全部都是表面意識的作用,那個深層意識只是一個名稱。深層意識是和表面意識一起作用的,只是看它有沒有透過表面意識出來而已。所以,如果表面意識沒有出來,深層意識就不會出來。不同層次的意識作用,都只有「不住」或是「空」才能真正解決,這當然與「見地」產生絕對的關係。

文章標籤

法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要用行為、語言去配合,來幫助思想觀念的提昇。譬如,我們談到「十無量相應心品」,如慈悲心、報恩心等比較簡單的,就從這裡開始下功夫去修,一步一步提昇思想觀念的層次,久而久之思想觀念就會成形。《楞嚴經》云:「理則頓悟,乘悟併銷;事非頓除,因次第盡。」「理」的方面,大部分的人一聽就知道要怎麼做,但很難一下子就和「事」結合,所以要靠行為、語言來把理穩定住,思想觀念就鞏固、就提昇。如果行為、語言也做不到,那就要修捨離心,來掃除障礙。

文章標籤

法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所謂「轉」是要把用意識的習慣慢慢淡化,剛開始當然很難,因為我們的意識是歷劫累世累積而成的,就像抽油煙機卡上去的油,所以要一步一步來。但大根器的人,當下就可以把它「放下」,把第六意識︵大腦意識︶放下;第六意識和第七意識是孿生兄弟,第六意識能放下,第七意識也就放下了。但放下不表示第八意識就清淨了,還需要時間的醞釀,等一段期間以後,帶動第八意識的無記及染汙,全部放下就清淨了。有些學員問:「放下了,吃飯怎麼辦?開車怎麼辦?」這就是眾生!眾生習慣這個樣子!殊不知放下以後,般若作主,每一件事情都是百分之百的完美。當然,在過程中會有困難,但是你要去解決問題,要把歷劫累世用慣的東西捨掉,所謂「捨離心—捨離三界貪、瞋、癡,頓入解脫自在門。」這就是修行的重點。

文章標籤

法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當你的思想觀念知道「六大心法」是好的,行為、語言就要去配合它,才能慢慢引導它進入潛意識;行為、語言做得更好,它就會進入你的深層意識,有一天自然就會進入最深層意識,與你的自性、佛性相應。光靠理是不夠的,理事要併進。

文章標籤

法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不是考驗,最好的哪裡還有考驗?考驗是低層次的!要做到任何東西都欣然接受。有些人遇到好的境遇,就很高興,認為 祖師的加持力這麼好!如果遭遇到不好的,就埋怨 祖師,覺得不順!你覺得不順,就是和 祖師對立。法界的一切,都是 祖師法身功能變現而來的,怎麼可以有一丁點的不悅呢?連一丁點的不悅之色都不可以有,這樣才能和 祖師慢慢感應,以至相應,否則永遠不可能!這也只是「眾善奉行」的高境界而已,還不是清淨。假設你能做到這樣,這是「法爾如是」,這和逆來順受是兩回事;如果是逆來順受的話,你認為它是不好的,才叫「逆」。但我不認為它不好,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,哪有什麼好、不好?這完全是兩種觀念。

文章標籤

法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「一念轉自業轉」講的是整個思想觀念的改變與提昇。如何從被物質限制、拘束的觀念,提昇到不被物質所拘束;進而到不被「物質」與「非物質」所限制。例如,踩到大便,就把它當成踩到黃金;更高層次,想都不要想,這只是「現象」而已。到了聖境界的人,他住一合相,但不離差別相,不起意識作用自然不受影響,而且自然覺知得清清楚楚,回家還知道要把鞋洗一洗。若你不受影響,但也不曉得要洗鞋,那就是「無記空」,那叫糊塗!所以《維摩詰經》云:「能善分別諸法相,於第一義而不動。」此乃聖境界,他住在第一義上,但對於差別相、物質的東西清清楚楚,因為不起意識作用,所以不會住在上面,這就是「不住」,就是應無所住,那是一個自然覺知的狀態,就叫「自在」。

文章標籤

法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所謂業力反彈,就是幫他人扛業力,否則怎能消業障呢?業障是永恆的存在,因為你本身還沒有那個「能用」,還不能和 祖師相應,所以在只能感應時,就由你來扛;若你能和 祖師相應, 祖師就扛走了,相應與感應的差別很大!所以,只有一個辦法,就是你「不住」在那上面。不住在那上面還有沒有業障?有,這是永恆的存在,只是你不住而已。所謂業障就是煩惱痛苦,如果有煩惱痛苦,但是你能不住的話,還怕什麼業障呢?會怕是因為你「住」!你們可能覺得這個理似懂非懂,似知非知是正常的,因為法界只有一個東西能確知,就叫般若。

文章標籤

法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會。修行的五十二個階位: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;信、住、行,再來才是迴向。迴向為什麼排在第四?因為前面功課沒有做到,迴向就產生不了力量;產生不了力量,就有可能業力反彈,在你還沒幫到他人之前,自己已經受傷了!基本上,進了研修班以後,最起碼已經比較清淨,迴向的力量會比較大一點。

文章標籤

法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有兩種方式解決,一為主動積極的方式,譬如每天念佛五千聲,改為每天一萬、兩萬、三萬聲來破除障礙,同時積極改變習氣,具這種特質、恆心的人,這一生比較容易成就。另一種是退一步走二步,退三步走四步,因為眾生遇到障礙會怕,所以稍為退一下,再繼續努力,而且比以前更進步一些,這也會解決障礙,但這種人成就比較慢。這些都是個性的問題,在還有個性的時候,要選擇好的個性走,最後再把這個性去掉就好了。最糟糕的是,不進也不退,就杵在那裡,佛堂就有很多這種人。

文章標籤

法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消除業障最快的方法就是「去習氣」,當你完全沒有習氣時,就沒有東西來障礙你、拘束你,這可佔百分之七十;「禮佛拜懺文」修持法,雖是重要的修行法,但如果僅修表相,最多只佔百分之三十,故言「知己知彼,百戰不殆」,如果能了解自己的因緣和外法界的背景,你就懂得修行。但有些人表面意識是聽進去了,但潛在意識還是拒絕它,所以不會真正「如法修行」。

文章標籤

法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沒有定業。唐朝 玄奘法師有一位弟子說「定業不能轉」,這是沒有證道的人所講的,如果如此的話,定業就不是因緣法了!因緣法是無量因緣,無量變動的。 地藏菩薩也有所謂的「滅定業真言」,可見定業可滅,哪裡還有定業?其實這只是強調業力特別鞏固而已!就像人生的路很難轉彎、很難突破、很難超越,勉強叫定業。但是再鞏固的業力,只要信心夠,願力大,肯下功夫去做,都可以突破;不能突破的原因是因為做得還不夠。就以「凡事先檢討自己,不檢討別人」來說,凡夫總是怪別人,不怪自己,一直讓這個「小我」超越「大我」,所以才會變成凡夫中的凡夫!

文章標籤

法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釋迦牟尼佛八十歲時因中毒、腹痛,然後入滅,這是「相」的方面,但祂不住在相上。佛菩薩也有業力,所謂業力是相的問題,因、緣、果的問題而已,這對佛、對菩薩並沒有任何的影響。有人認為解脫之後,就沒有因、緣、果的問題,那是錯誤的!以相來講,解脫後還有因緣果報;以體來講,祂住在體上,不住在相上,所以才叫解脫。眾生因為「著相」才會有煩惱痛苦,「不著相」就不會有煩惱痛苦,所以盡量不要去講人家著相,愈講那人往往愈著相!

文章標籤

法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Close

您尚未登入,將以訪客身份留言。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

請輸入暱稱 (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標題 (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內容 (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)

reload

請輸入左方認證碼:

看不懂,換張圖

請輸入驗證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