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經書要懂得如何看,有人看經書看到有一些境界,但是很少有人看經書看到開悟的,這是他不懂得看經書,其實看經書和念佛是完全一樣的。看經書時,只要很專注地看就可以,瞭不瞭解都沒有太大的關係。例如《心經》的經文很短,你可以把它背得很熟,然後再看我們出版的《金剛經要旨與般若心經妙義略述合集》。當你對《心經》很熟了,又能了解那一點點的意義,只要定力夠,透過定,就可以和般若相應。《心經》愈熟,瞭解愈多,定力愈高,相應就愈快,而且層次也愈高。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從初地菩薩入門,也可以從二地、三地、八地入,入手處就看你的見地、定力有多高來決定。如果你已經到了八地的瞭解,那就像鉤子一樣,透過定力,一下就可鉤到八地裡面的東西,這就是為什麼要你們背六大心法的原因,因為六大心法就是成佛的工具。
- Dec 19 Sun 2021 21:07
看經書應該怎麼看?要念出聲嗎?
- Dec 19 Sun 2021 21:03
如果在家中有《心經》、《金剛經》、《六祖壇經》,哪一本要放在最上面
- Dec 19 Sun 2021 20:57
修淨土法門與修《佛乘大法》有什麼不同
所有修行人都是修淨土的,因為所有人的目標都是到淨土去,你講的是淨土宗吧!淨土宗基本上分成兩個階段,一個是印度的淨土宗,一個是中國的淨土宗,兩者不一樣。印度的淨土宗和密乘比較接近,到了中國 慧遠大師以後的淨土宗就不太一樣,把它簡化了,簡化到專心念佛和培養福德因緣。
- Dec 19 Sun 2021 20:53
佛乘宗弟子如何可以帶業往生
以前 緣道祖師講過:進入佛乘宗六年不退轉的,就比較有機會帶業往生。動禪「橫出三界」的心法也說「念佛為往生淨土之大法」。這是講進入佛乘宗六年,若能好好念佛號、下功夫,維持這種初發心,沒有退轉的話,帶業往生的機會就很大。理論上六十歲以上的人可以做帶業往生的想法,但是比較年輕的就不應該有這樣的想法。九字禪的念佛法是獨一無二、首屈一指、法界第一的,好好念九字禪很容易就可以帶業往生。
- Dec 19 Sun 2021 20:43
西方極樂世界是定位在三界內,還是三界外
真正的淨土沒有三界與不三界的問題;對一個聖境界的人來講,當然更沒有三界、不三界的問題,整個法界的一切都是在「體相一如、時空統一」的條件下存在的。
- Nov 14 Sun 2021 10:56
一般所說的念佛往生淨土,需要具備什麼條件
- Nov 14 Sun 2021 10:53
如果世間法都很順遂的話,還一定要走上修行之路嗎
假設你對於家庭、工作、所有一切,已經很滿足、很快樂,而且沒有煩惱痛苦,那就不要修了;若還有一點點的煩惱痛苦,就表示你「體、相、智、德、理、事、能、用、時、空」的功能還不夠,那就要想辦法讓功能不斷的增長。
功能本身就有佛性,每個眾生都有佛性,它是充遍法界的。
- Nov 14 Sun 2021 10:51
《金剛經》說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」它的深義是什麼
對凡夫而言,在修行的過程中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所觸及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這種種都是虛妄的,主要是要我們破除對「相」的執著,並不是說「相」是虛妄的,這點要釐清。
到了證道,超凡入聖之後,就進入「體相一如」的境界,不只是「體」圓滿,「相」也圓滿,就算有一天吃大虧也圓滿,這才是真正的自在。
- Nov 14 Sun 2021 10:48
是不是生活上遇有問題時,導入心法就可獲得最好的答案
對,所以要不停的加強心法,一旦遇有狀況時,若心法不夠就容易走入外道;正法與外道最大的差別就在思想觀念,所以平常一定要加強、提昇。提昇思想觀念最重要的一點,就是「確信眾生皆有佛性」,要把這個思想觀念鞏固住,而且不要有差別相。
在還沒有成就以前,就要先具備這樣的觀念,凡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所觸及的一切皆有佛性,甚至觸及不到的也有佛性,這就是有相、無相皆有佛性。
- Nov 14 Sun 2021 10:43
乾慧,會出識用神通;狂慧,會怎麼樣呢?
狂慧
偏理廢事,專門攻理,心法覺得很懂,就會覺得狂傲,「我慢」會出來,以為自己理懂得很多,其實是沒有事證的。
乾慧
若是偏事廢理,心法都不懂,偏好事修,每天打坐、拜懺、念佛,那麼得的是乾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