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不一定要某一個人來傳?因為心清淨,「法」自然在你這裡,不需要人家來傳。諸佛菩薩有無量的分身,如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所說:「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為說法。」很多人怕沒有法,其實是怕你沒有心,而不是怕沒有法!一個真正的高手整天在家,不必外出,「法」自然就來找你,因為法是「無量的存在」,它不受任何時空的限制,它只和「因緣」相應,因緣就是你的那個心,「心」要和它相應。
為什麼不一定要某一個人來傳?因為心清淨,「法」自然在你這裡,不需要人家來傳。諸佛菩薩有無量的分身,如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所說:「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為說法。」很多人怕沒有法,其實是怕你沒有心,而不是怕沒有法!一個真正的高手整天在家,不必外出,「法」自然就來找你,因為法是「無量的存在」,它不受任何時空的限制,它只和「因緣」相應,因緣就是你的那個心,「心」要和它相應。
無論任何宗教,包括世間法,信是最重要的。信百分之三十,最多只能做到百分之三十;信百分之五十,最多能做到百分之五十;唯有信到百分之百,才有辦法解脫、證道、成佛。《華嚴經》說:「信為道元功德母」,信是所有道的源頭。《大智度論》也說:「佛法大海,唯信能入。」《華嚴經》裡把「信」分成十個等級,這表示信的困難度。很多學員說百分之百的信,其實是沒有的,能百分之百信的人,就會有百分之百的付出。「信」不是獲得,很多人誤把信當作獲得,所以能真正得到的非常少。你信百分之三十,就要付出百分之三十,而不是獲得百分之三十,所以信是從付出下手。
若你前面皈依的這位老師,你很信他,信心夠,他修的是正法,可以幫助你解脫、證道、成佛,理論上你應該在那裡好好的修。若那位老師傳的不是正法,沒有辦法幫助你解脫、證道、成佛,那麼你就要依止一位正法的老師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所以,自己要去衡量、去判斷要在哪裡修學,問題在你還沒有能力作判斷,大多只能靠因緣,而因緣是你歷劫累世造來的。但是沒有說我皈依哪一位老師之後,就不能再皈依。
生命層次愈高,隔陰之迷愈淡,因為聖境界者種無量善因,結無量善緣,得無量善果。隔陰之迷屬現象的問題,所以惡因種得多,隔陰之迷就重,反之則小。菩薩也有隔陰之迷,視其因緣,所以清醒時間也有長、有短。以 岡波巴大師為例,他是菩薩再來,因緣際會時, 密勒日巴大師變化成三個乞丐引導其修行,隔陰之迷的障礙,就在那時慢慢消失了。
有可能。當你講老師是善知識或是大根器,這時你的潛意識裡就在推卸責任,只是自己覺察不出來而已。反正老師是大根器,我不是大根器,與我沒關係!所有的人都要認為自己是大根器,所謂大根器,肯下苦功的人就是大根器的人。整個歷史上所有修行有成就的人都是下苦功的人,沒有一個人是平白得來的。當年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四十九天多苦啊!別說四十九天,要你坐四十九分鐘,你都覺得苦! 世尊在菩提樹下,不成佛誓不起座,就是那個「決心」,下決心是最難的!眼看物質那麼豐富,你捨得嗎?才剛想下點苦功,不料到朋友家一看,人家已經買四十二吋的液晶電視了,我家還是老式的電視機,總是要讓我換了新的電視,再來用功吧!所以在末法時期更難!
會使你的意識作用特別昂揚的人、事、物等,就盡量不要去接觸。譬如會讓你感到特別高興或特別討厭的,因為那正好反其道而行,這就是為什麼要閉關,因為閉關可以有一段時間不接觸這些東西。但如果之前接觸過的,閉關時有可能一一倒帶出來;如果以前沒有接觸,影響就小;也有一些是歷劫累世所接觸的,並不是這一世的東西,但因為有「隔陰之迷」,所以影響比較小。最理想的情況是,雖然經過一些大風大浪,但是可以一一排除掉,不再意亂情迷,也不會用涉世未深來作藉口。
對,最深層意識的不動,也不能稱為不動,應該叫清淨;清淨也不對,真的無以名之,勉強叫清淨。般若定就是定在般若,它不只是心定,心定有很多的層次,般若定也有很多的層次,從初地菩薩到佛,至少有十二個層次。證本心以後就解脫了,這些所謂的層次也沒有什麼關係,因為證了本心早晚都要成佛的。
要離開第六識、第七識、第八識那才叫做參,你用「心意識」都不叫「參」,所以現在的參公案其實都不是參,那是在思考,用腦筋思考怎麼可能證?永遠不會證!腦筋思考只能思考到周邊的東西,那是屬於「相」的部分,而且很有限,無法縱觀全局,所以「用」自然就小。你看世間聰明才智再高的人,「能用」都是有限的,並沒有辦法真正徹底解決問題。
善性導師講述
透過語言文字出來的,全部都是表面意識的作用,那個深層意識只是一個名稱。深層意識是和表面意識一起作用的,只是看它有沒有透過表面意識出來而已。所以,如果表面意識沒有出來,深層意識就不會出來。不同層次的意識作用,都只有「不住」或是「空」才能真正解決,這當然與「見地」產生絕對的關係。
要用行為、語言去配合,來幫助思想觀念的提昇。譬如,我們談到「十無量相應心品」,如慈悲心、報恩心等比較簡單的,就從這裡開始下功夫去修,一步一步提昇思想觀念的層次,久而久之思想觀念就會成形。《楞嚴經》云:「理則頓悟,乘悟併銷;事非頓除,因次第盡。」「理」的方面,大部分的人一聽就知道要怎麼做,但很難一下子就和「事」結合,所以要靠行為、語言來把理穩定住,思想觀念就鞏固、就提昇。如果行為、語言也做不到,那就要修捨離心,來掃除障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