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差別很大,有四個層次的差別:第一表面意識,第二潛意識,第三深層意識,第四最深層意識。你們張開眼睛在活動的這個就叫表面意識,這個眾生比較瞭解一點,但潛意識裡面的就不清楚了!夢中修行就開始進入潛意識,就在潛意識中活動,或者潛意識與表面意識結合在一起活動,而不只是在表面意識中活動。眾生的潛意識偶爾會出來一點點,但是對潛意識完全不瞭解,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與他人談話時,偶爾會突然發脾氣,潛在的情緒控制不住,就暴發出來了。
  學佛到了相當程度以後,大概可以控制表面意識,但潛在意識還控制不住,這就是為什麼還會生氣,還有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的原因。當潛意識可以克服時,「夢中修行」大概就已完成了一半,還有一半的潛意識要與深層意識結合。和深層意識結合一半的潛意識和一點的表面意識,就構成睡覺修行的部分,在睡著的狀況下,還有覺知。但這還不是睡覺修行的主要目的,到深層意識時也只修了一半,還有一半在哪裡呢?在最深層意識,也就是所謂的清淨識。所以,「睡覺修行」不只是深層意識要清醒,而且還要進入最深層意識,讓它每分、每秒都在清醒當中;無論任何狀況,任何時空背景,它都是清淨的。它是一個永恆的清淨體,再也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。
  假設以佛乘宗的「相似法身」來作比喻,這當然無法完全吻合,表面意識大概就是一般凡夫;開始進入潛意識,大概就進入初級相似法身;當潛意識有一半與深層意識結合時,約進入中級相似法身;中級相似法身開始進入深層意識時,約進入高級相似法身。但佛乘宗不走「高級相似法身」的路,直接走到深層意識的邊緣,以備與最深層意識結合。「最高相似法身」到了深層意識,離最深層意識只有一紙之隔,等到那層紙破了的時候,本心就呈現了。所以睡覺修行的目的,就是最後進入最深層意識的本心,與本心結合。

 

善性導師講述

arrow
arrow

    法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